一组珍贵老照片:第一张是张学良在北戴河,最后一张很有意思
1924年夏天的北戴河,海风把黎元洪的胡须吹得乱糟糟,张学良站在他右手边,一身白西装被晒得发亮。镜头定格那一刻,没人注意到黎元洪左侧那位戴眼镜的斯文男子——直到2023年8月,辽宁档案馆把原底片高清扫描,放大到毛孔级别,才确认是“民国第一外交家”顾维钧。
1924年夏天的北戴河,海风把黎元洪的胡须吹得乱糟糟,张学良站在他右手边,一身白西装被晒得发亮。镜头定格那一刻,没人注意到黎元洪左侧那位戴眼镜的斯文男子——直到2023年8月,辽宁档案馆把原底片高清扫描,放大到毛孔级别,才确认是“民国第一外交家”顾维钧。
1948年12月,北平城防尚未易手,傅作义的炮弹还堆在德胜门外。 韩子华把母亲送上南苑机场最后一班去青岛的军机,自己却转身钻进西直门,口袋里攥着一张折成指甲大的纸条——燕京大学学生自治会约他“平安夜礼拜后谈英文诗”。那其实是中共城工部的暗号,接头人姓崔,化学系
1930年10月,冯玉祥通电下野,西北军像被戳破的气球,咣当一声散架。 可就在大家以为“老冯的人全完了”时,俩旧部眨眼功夫又蹦到热搜:一个跑去济南当土皇帝,一个悄咪咪在喜峰口抡大刀砍出一片天。 我刷完老档案,脑子里只剩一句:跳槽快的不一定活得久,会砍人的才是真
傍晚七点的风从江面过来,1938年1月24日,武昌平阅路33号的院门掩着,楼道里突然炸出七声枪响,烟火味和灰尘一起往下坠,韩复榘整个人倒在拐角,呢子大衣被血浸透,头上两处,身上五处,脚边有鞋印拖出一条弧线,墙皮被子弹刮掉一指长的白,楼下的人抬头不敢出声,上一层
一封封他亲手写的信,像夜里的蝙蝠,悄悄飞向了华北和中原的各个军营。
1938年初的开封,没有春意,只有寒意。韩复榘知道那场“会议”不寻常,却仍决定前去。有人说他多疑,有人说他自信,还有人说他认命。一个惯于疑人的老军阀,偏偏信了一次命令,故事从他上火车那一刻开始。
1937年抗战爆发后,韩复榘被蒋介石任命为第五战区副司令长官和第三集团军总司令,负责山东和黄河的防务。
寒气顺着黄河吹进城来,城里一处简朴的会议室里,几个军装笔挺的高层将领静静落座。
24日夜,韩复榘在武昌被以“目无中央”、“违抗军令”、“擅自撤退”、“强索民捐”等罪名被秘密处决,时年48岁。
1925年夏,孙科等人到张家口访问冯玉祥。席间,言及孙中山先生,冯痛哭流涕,泪如雨下,说此生未见中山先生是人生之大遗憾。孙科本心肠硬之人,见此,也忍不住痛哭一场。
这枚开国纪念币双旗十文,可是1912年辛亥革命后天津造币厂的“镇厂之宝”!那时候清王朝刚被推翻,孙中山先生为了稳住新生政权的经济,特意请来意大利雕刻师路易·乔治设计新币,这双旗币就是其中的“国际范儿”代表。正面交叉的十八星旗和五色旗,左边十八星代表革命省份,右
说起苑举正教授的名字,可能在这之前,好多人听都没听过他的名字,感觉挺陌生的。但您呐,要是平时爱逛B站,那说不定就对他有点印象。他在B站开了个账号,粉丝都有60多万呢,那视频播放量也挺可观,算是小有名气。
韩复榘,民国时期颇具争议的军阀,1938年被蒋介石以“不遵命令,擅自撤退”为由枪决。其子韩子华毕生致力于为父正名,称蒋介石杀韩实为“公报私仇”,主因是西安事变期间韩复榘支持张学良触怒蒋氏。本文依据韩子华回忆录、历史档案及相关研究,试图还原这段历史公案的复